作為七大污染防治攻堅戰之一,黑臭水體治理是公眾對水環境質量改善最迫切的愿望之一,也是《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中難度較大的工作之一。今年5月以來,生態環境部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30個省(區、市)70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情況進行了專項督查。近日,由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辦的全國第三期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座談會在甘肅省蘭州市召開。通過政策解讀、技術講解、交流座談和現場模擬等環節,對黑臭水體省級專項行動進行了全方位的指導和動員。
按照《水十條》要求,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2030年,全國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如何科學治理黑臭水體?怎樣調動各地治理力量?為
治污沒有“一招鮮”,須從其根本下手。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所以,不以控源截污為前提的黑臭水體治理,很難實現根治。據了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編制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即將出臺。將明確要求采取治本的工程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強化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監督檢查,為下一步地方開展黑臭水體整治指明了方向。
治污勿求一蹴而就,效果需持久長效。水污染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理水污染也要留有充分的時間,不能急功近利,走形式主義。治理效果必須是讓群眾可感知且長期可靠的。今年5月以來開展的3次黑臭水體整治專項行動都堅持以群眾是否滿意為首要標準,嚴格督查、實事求是。要求黑臭水體整治效果必須與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相吻合。督促各地建立長效機制,凡是黑臭現象反彈、群眾有意見的,經核實重新列入黑臭水體清單,繼續督促整治。
黑臭水體的污染源找到并進行科學治理后,應著手恢復水生態環境。污染源得到合理治理后,河流自會逐漸恢復良好生態。因此,輕度污染的水體只需對進入流域的污染源進行治理,水質嚴重污染的黑臭水體,可對河道采取相應的治污措施。“治理黑臭水體的最終目標是要恢復河流生態。” 業內人士強調,但有些人片面地認為,只要截住污染源,清理淤泥,換一下水,就能徹底治理好了。殊不知,這種方法只能讓水體在短期內變得好看,好比換血拯救不了一個白血病患者,只是暫時的做法。無論截污、清淤做得再好,如果不大幅度提升水體自凈能力,水體就不可能真正治理成功。人人都知道,黑臭水體治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表面上是水的問題,但實際上是一個關乎城市規劃不合理、基礎設施不匹配、監督管理不完善等復雜因素的綜合問題。顯然,解決這些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想實質性解決黑臭水體問題,需要各部門齊心協力,加大投入,需要有配套的長效管理機制。這可以說是黑臭水體整治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治污要凝心聚力,進行全流域系統治理。黑臭水體治理容易陷入“黑了治,治了黑,反復治理,治理反復”的怪圈。究其根源,這是由于缺少系統治理。同時,黑臭水體治理這場攻堅戰是典型的團隊戰,不是任何一方能夠憑借一己之力搞定的。業內人士建議,“企業、施工單位、政府作為這場戰役中最核心的3個角色,必須在目標一致、行動一致的情況下才有勝算。各方精誠合作才能通向成功。”
黑臭水體治理是一場持久戰,要想加快黑臭水體治理進程,應從推進系統治水上著手。“每個地方引起河道水質變差的原因有很多。因此,我們要提倡系統治水,因地制宜。要找準癥結,對癥下藥。”首先,制定一個合理的可操作的黑臭水體治理規劃,科學測算治理時間。其次,對所有進入這條河的污染物來源進行調查摸底,進行科學分析計算,合理安排不同污染源治理先后順序,哪些污染源應盡快治理,哪些污染源治理要隨后跟進,統籌考慮,系統安排,實現資金使用效率的合理化。
黑臭水體整治過程中,一些地方不在控源截污治本上下功夫,而是下大力氣在河道中做文章。有的地方不做控源截污,利用河道作為治污的場所,進行曝氣生物降解,撒菌劑藥劑;有的從上游調水沖污。這些治標不治本的措施手段,在督查中一旦發現都列入問題清單,要求地方整改,為從根源上治理黑臭明確了方向。